什么是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是有哪些?中国世界有哪些泰斗级标志代表人物?

时间:2022-04-26 02:36
浏览:457
(中国人文科技代表人物)“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

什么是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是有哪些?中国世界有哪些泰斗级标志代表人物?

“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宗教学、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有的其实也涉及社会科学,如心理学。

人文科学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五大类:

第一个挑战:伴随着全球化、区域化的进程,人文学科的内容和分科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如何估价现代人文学科的学科分布,如何思考人文学科与不同的人文传统的关系?

现代人文学科的分类跟传统知识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都有自己文化的内容和规范,这些历史脉络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于西方式的近代分类学中。怎么去估价人文传统,怎么估价在人文传统中产生的旧的成果和新的成果对于当代的意义?这是现代人文学科形成过程中自然的被排斥和压抑的部分,我们需要重新去看待,重新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知识分类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的学科制度跟我们自己的知识传统、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代的学科制度的形成跟东西方关系、跟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平衡的分类:一种是从19世纪开始,由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许多中心地区的国家发展了很多关于周边地区、以及其它地区的知识。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其他的学科,都是伴随着对世界的扩张产生的,这就是早期的区域研究。而在中心地区之外的其它国家,为建立自己的民族独立,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本国的历史中。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不仅是在中国,即便在德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历史系也是围绕自己国家的历史,占据了整个历史学科的绝大部分。

德国的历史系大概75%以上甚至80%的学者、教授都是研究德国史的,其它20%左右研究世界历史,而美国有非常发达的区域研究,这也和美国的历史有关。在中国,除了关注于本国的知识之外,主要关注欧美的知识和其它发达国家的知识。而对于亚洲周边国家、非洲、拉丁美洲,在世界范围内有发言权的中国学者寥寥无几,整个知识领域处在非常弱的状态。更严重的是,由于知识领域相对较弱难以激发起人们投身于这些知识、工作的热情,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这些领域,人文学科的学科分布问题在今天尤其需要改变。

首先,是改变知识的视野和分布。其次,我们要超越过去殖民主义的知识、冷战的知识,形成新的全球的关于不同区域的知识,人文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于分类的意义,而是要明确提出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乌干达的一位学者在清华的讲演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在非洲做了很多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当地人还想知道,中国到底要给这个世界什么样的新秩序?这不仅是知识的问题,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这对大学将来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如何重新界定人文学科的使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把人类导向一个彻底的从宗教领域走出来的世界,社会学家韦伯将这个过程称作“脱媒”。但今天的社会是什么现象?伴随着世俗化、所谓市场化的深化,宗教的各种传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在这个语境中如何界定人文学科的使命?

人文学科介于两种力量之间:一种是经济的力量,尤其是拜物教的力量,人的价值、人的精神在拜物教面前处在样的位置,这是人文学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恰恰是由于这样的拜物教的盛行,它的反动重新出现,即又出现了世界范围内宗教复兴的现象。

这个问题对于人文学科、人文学者来说为何重要?因为人文学科、人文学者的形成本身就是跟宗教世界观在斗争、博弈、纠缠,在既内在又摆脱的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过去常说,现代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是以“上帝之死”作为前提的,但是现在上帝又复活了,而且是诸神在复活。每个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包括它的宗教传统,包含着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人文学科本身是关于人的学科,而不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在这种现象下,人文学者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具体到中国,首先,中国现代的人文传统,能否提供一些自己的方法、价值观,去理解现代的、当代的现象。

其次,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不像欧洲是在一神教的历史里出现的文明,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人文的,或者说是世俗的。中国的历史传统,对当代世界有没有意义?人文学者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许多现代知识的前提相关。

第三个挑战:如何重新界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人文学科如何既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对其发展保持批判性的思维?

现代的人文学科是在和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分离当中诞生的。如今,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数字技术、生态科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的存在方式产生影响,在学科分立的条件下如何重新界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人文学科如何既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对它的发展保持批判性的反思,这是整个现代人文学科的使命之一。

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改造的是什么?基因技术会改造生命本身,人的寿命由于财富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代社会有了数码、网络,年轻一代的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很可能是多重的,传统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知识对于人和身份的认识,可能由于对技术的不了解,或者不能内在追踪它的发展理解其中的变迁,而无法对这个现象作出有效的回应。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机会,但是需要对这个过程、边界加以反思,我们继承近代以来对科学主义批判的成果的同时,也该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如何跟自然科学之间重建新的关系,这个新的关系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第四个挑战:如何估价数码时代的人文学科?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文研究的领域和边界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跨语言、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因为数码技术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如何估价数码时代的人文学科,这个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一定程度上数码技术所提供的新空间,也是一种所谓的空间革命。随着近代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航海技术的发展,从过去的陆地到海洋时代的到来,是新一轮空间的革命,导致了整个人类对于国家、主权、领土范围的认知,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都因为空间革命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新一轮的空间革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人文学科的学者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应对这样的挑战。

第五个挑战:在学术分科的条件下,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如何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如何在专业化背景和市场化条件下重塑“知识界”?

学术分科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学术如果没有分科的话很难持久的积累和发展。但是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如何能够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专门知识的积累;如何在专业化的背景和市场化的条件下重塑一种真正有自主性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界。这就要形成一个文化的、知识的新空间,来思考这样的挑战。这是在19世纪、20世纪,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它地区都可以看到的一个成果,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自主的知识领域,新思想的发源以及专门学科之间跨界的对话是比较难的,这些知识领域的对话和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之间关联的呈现也是比较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物质资源,包括研究的资源,越来越系统的制度化的研究条件正在改善。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知识领域反而变得越来越少了。当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当代的世界在我看来是19世纪和20世纪形成的基本前提和范畴遇到巨大挑战和危机的时代。例如美国的选举、英国的状况、包括中国社会的许多变迁,既有的知识的范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部分的反思,例如媒体报道、各种各样的讨论,绝大部分都是技术性的,很少再出现像19、20世纪针对某一现象大规模的知识的运用和文化的讨论。

这些是人文学科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事实上也是人文学科在近代形成的前提,

中国世界人文学科有哪些泰斗级标志代表人物?

有屈原、鲁迅、韩愈、曹雪芹、李白等。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5、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登 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