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多 少令人生厌 各出自哪里? 艺术概论

时间:2022-05-28 02:44
浏览:557
(高科技风格代表人物)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则多的设计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主张少则多,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另外,他一向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

少则多 少令人生厌 各出自哪里? 艺术概论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则多的设计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主张少则多,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另外,他一向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 少则令人生厌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奠基者罗伯特 文丘里所提出的设计理念。他反对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则多的设计原则.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在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主义长期以单调、冷漠、沉闷的风格形式充斥着城市,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的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于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种具有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浮夸浅薄的历史折中主义风格,这都是时代的反应。希望可以帮到你~

  收到你的求助我很感谢你的信任和支持,但是这个不是我擅长的,我很抱歉,深感惭愧。学无止境啊・・ 以下是我查到的一点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但是这不是艺术范畴了

   “少则多,多则惑”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前面还有几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意思是说:

委屈的状态反而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反而可以伸长;

低陷才可以装满水,破旧反而可以生新;

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反而徒增烦恼

  以下应该能帮到你:

后现代设计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less is more)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y)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宣言。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过时的现代主义将成为设计的思想桎梏。一切都变成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设计。而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将引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方向。

      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1、“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这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和集中化等高效率、高技术原则相一致的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

  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现代主义强调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理性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则与后工业社会相一致,倾向于幽默,满足人性的本能需要。

  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

  第四,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下,作为设计领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第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

  第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从爱德华・杜勒尔・斯东于1955年设计新德里美国大使馆开始,在欧、美、日本乃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不少的设计师,设计了大量的、著名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的作品。这些设计家主要有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斯特林・詹姆斯(James Stirling)、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Soares Filho)、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格里夫斯(Michel Graves)、伍重(Jorn Utzon)(代表作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丹下健三(Kenzo Tange)(代表作是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最大体育馆――代代木体育馆。)等

   

  在众多对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索的人物中,来自建筑领域的罗伯特・文杜里(Robert venturi)和查尔斯・詹克斯作出了一些积极的研究,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主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罗伯特・文杜里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在其专著《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针对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提出了“少令人生厌”。他主张以“杂乱的活力”取代现代主义“明显的统一”;以杂种取代现代主义“纯种”;主张走歪路而不主张走直路;主张模凌两可而不主张清晰明确;主张变化无常而非一成不变和直接了当;主张两者都要而非“要么这,要么那”;主张要“有白、有黑、有时是大”而不是要“要么白,要么黑”;他主张含义的丰富“而非含义清晰”。随后,他在研究如何利用历史上的一些设计风格来补充、促进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于1969年,在其论文《向拉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cegas)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后现代主义设计”原则,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把拉斯城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建筑设计奉为大众文化的典范。他认为设计家不应该忽视、漠视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对自己设计的影响,应该注重在自己的设计中吸收当代各种文化精神。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建筑设计。他把建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所谓“鸭子”,指那些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的建筑;一是所谓“装饰外壳”,指那些采用良好的装饰手段而造成的建筑风格。他呼吁建筑应注意形式问题,提出应该合理运用历史上的一些装饰风格和设计风格,丰富现代主义单调的设计。他的这些理论被贯穿于他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在他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博物馆圣斯布里厅等中追求典雅和富于装饰特征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造型简单而明快。在《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詹克斯说:“我们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以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称”。他的这种所谓“双重译码”理论,使许多评论家把他们认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看成是“大杂烩”,是一种“骡子风格”。

 

  现代主义之后的探索

  a.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70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这个术语也于1978年由祖安・克朗(Joan Kron)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两人的专著《高科技》中率先出现。高科技风格首先从建筑设计开始,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任佐・皮阿诺和英国建筑家里查・罗杰斯于1977年设计的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和1986年设计的位于伦敦的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就是高科技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工业产品设计中,高科技风格派喜欢用最新材料,尤其是高强钢、硬铝或合金材料,以夸张、暴露的手法塑造产品形象,常常将产品内部的部件、机械组织暴露出来,有时又将复杂的部件涂上鲜艳的色彩,以表现高科技时代的“机械美”、“时代美”、“精确美”。它实质上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

  b.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它以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的设计为基础,然后进行肆意的嘲弄,通过荒诞不经的细节处理,表现设计师对工业化、高科技的厌恶和困惑。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实质上是蓬克文化和霓虹灯文化的体现,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和认同;

  c.极少主义风格――其特征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少到不能再少的风格。它具有现代人所喜欢的简洁、精细、现代的风格特征,也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生活所追求的求简、求精、求快捷的心理特点,但易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法国设计家菲力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是极少主义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解构主义风格――它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具有很大的个性、随意性和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判;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在建筑领域开始,其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和彼得森・埃森曼。

  e.微电子风格――它重点在于集中把设计功能、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显示技术与微型化技术相统一,实现产品的良好功能和形式效果;

  f.“软高科技”设计风格――体现一种“高情感”,是人性化设计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风格,讲究使用明亮活泼的色彩,光洁、平滑、流畅的曲线和圆角,亲切轻便的材料等;

  g.新现代主义风格――既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特征。虽仍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极少主义为设计原则,但更有活泼变化的特色。现代主义从60年代开始出现,大量表现在建筑设计中,美籍华人贝聿铭于1989年设计的罗浮宫入口――“水晶金字塔是新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作



标签阅读:

登 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忘记密码